聆花文化
掐丝珐琅技艺传承

技艺传承

匠心守艺,传承六百年非遗经典,创新演绎东方美学

匠心传承

掐丝珐琅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,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。这门皇家艺术历经代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,形成了独特而严谨的制作工艺体系,被誉为"国之瑰宝"。

从铜胎制作、掐丝成型、填充釉彩、烧制、磨光到镀金,每一步都凝结着东方匠人对完美的执着追求。整个制作过程需经过108道工序,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作品失败。

聆花文化以传承、保护与创新掐丝珐琅工艺为己任,通过建立完整的技艺传承体系、开创固釉工艺与艺师培养计划,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时代新活力。

匠心传承

核心工艺特点

聆花文化在传承传统掐丝珐琅工艺精髓的基础上,通过技术创新与现代材料学的结合,开创了"固釉掐丝珐琅"工艺,实现了艺术与实用的完美平衡

传统工艺传承

传统工艺传承

传承六百年非遗精髓

聆花文化严格遵循传统掐丝珐琅工艺的精髓,从铜胎制作到掐丝成型,每一道工序都传承了古法技艺的精准标准与审美要求,确保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固釉工艺创新

固釉工艺创新

独创专利技术

聆花文化独创的"固釉"工艺将传统景泰蓝中的烧蓝工艺以固釉剂取代,保留了珐琅的晶莹剔透与立体宝石感,同时大幅提升了作品的色彩稳定性与物理耐久度,使六百年工艺更适应现代生活。

东方美学融合

东方美学融合

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对话

聆花文化作品不拘泥于传统图案,而是融合唐卡、水墨画等多种东方美学元素,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实现现代语境下的艺术创新,让古老技艺焕发当代生命力。

传承与发展

师徒传承

师徒传承体系

聆花文化建立了完整的师徒传承体系,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艺术总监,并采用传统"师带徒"的方式培养年轻一代的掐丝珐琅工艺师。每位新进匠人至少需要三年的学习时间才能掌握基本技能,五年以上才能独立创作。

目前,聆花文化已培养了20余位掐丝珐琅工艺师,其中5位已成为行业内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,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工艺美术大赛奖项。

15+

年均师徒传承经验

35+

培养工艺人才

技艺传承创新

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,聆花文化积极推动技艺创新。通过与材料学院校、设计机构合作,不断探索工艺技术的现代应用可能性,开发出多项技术专利,包括"固釉掐丝珐琅工艺"、"多层渐变釉彩技术"等。

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作品的工艺水平,更拓展了掐丝珐琅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场景,让这门古老工艺焕发新的活力与生命力。

12+

工艺技术专利

8+

技术研发项目

技艺创新
非遗教育

非遗教育推广

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掐丝珐琅艺术,聆花文化开设了手作体验工坊、走进校园非遗讲堂等教育推广活动,每年服务超过5000人次,覆盖各年龄段人群。

通过这些活动,掐丝珐琅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皇家艺术,而成为可以亲身体验的生活美学,让传统工艺真正走入大众视野。目前,聆花文化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城市均设有体验中心。

5000+

年均体验人次

25+

合作教育机构

媒体认可与报道

聆花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获得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认可,成为非遗创新的典范案例

央视报道
央视报道

《匠心》专题报道

央视记录片

聆花文化创始人聆花女士受邀参与央视《匠心》栏目拍摄,详细展示了掐丝珐琅工艺的完整制作流程,以及聆花文化在技艺传承与创新领域的努力。

2023年10月

国际设计杂志
国际报道

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》

Wallpaper设计杂志

国际著名设计杂志Wallpaper以8页篇幅专题报道聆花文化的固釉掐丝珐琅创新工艺,称其为"东方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下最成功的演绎之一"。

2023年7月

新华社报道
权威媒体

《非遗传承的现代之路》

新华社专题

新华社以"非遗传承的现代之路"为题,深入报道了聆花文化的师徒传承体系与非遗教育推广工作,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典范案例进行宣传推广。

2024年2月

荣誉与认可

聆花文化凭借在掐丝珐琅工艺传承与创新领域的杰出贡献,获得了国内外多项权威认可

国家级非遗传承单位

文化和旅游部

中国工艺美术"百花奖"

中国工艺美术协会

工艺美术创新奖

工艺美术创新发展博览会

国际艺术交流基地

文化艺术交流协会

合作机构

故宫博物院

中国工艺美术馆

清华大学美术学院

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

上海博物馆

广东省博物馆

深圳当代艺术馆

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

掐丝珐琅工艺展示

体验非遗魅力

想要亲身体验掐丝珐琅工艺的魅力?聆花文化为您提供多种参与方式:

  • 参加手作体验工坊,亲手制作掐丝珐琅艺术品
  • 参观聆花文化展厅,近距离欣赏掐丝珐琅艺术珍品
  • 参与非遗讲堂,了解掐丝珐琅的历史与工艺知识
  • 定制专属掐丝珐琅艺术品,与匠人进行创作对话